在2222年的基准城市福州,8月17日漫步

图源:陈捷阳

福州,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从汉代修筑冶城开始,城市中轴线就始终以屏山镇海楼为起点,沿着鼓屏路、八一七路一路向南,直达烟台山。

这条以“三山两塔一条街”为标志的中轴线被称为福州的历史文脉,千年不变,在全国独一无二。在这条文脉上,历代都有标志性建筑,展现着福州的个性特征与文化底蕴。

图源:人民网

今起,我们推出漫步八一七专题,带您漫步中轴线,沿着这条文脉一路向前,找寻别有一番风味的城市建筑,感受福州的独特魅力。

本期漫步八一七,让我们跟着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,了解福州城的古往与今来!

图源:陈建国

福州,乃福佑天来之都。

据宋代《淳熙三山志》载,西晋严高在此筹建“晋子城”,曾画下福州的山川形势,向当时的著名学者郭璞请教选址事宜,“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:‘是宜城’……于是迁焉”。郭璞信手所指, 为历代福州城确立了 “原点”——今日屏山南麓的鼓楼区。日后,福州人骄傲地声称,福州城由中国风水学鼻祖郭璞亲自选址建造,风水绝佳,妙不可言。

图一来源:杨德魁

事实上,在相土而得晋子城之前,此地早有一座故城,这还要从一座隐藏于鼓楼区闹市中的小山丘讲起。

冶山,约莫20多米高,遍山布满摩崖石刻,旁有欧冶池,满池莲荷,传说春秋时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曾于此铸剑(当真如此,那时的福州便已手握“大时代的科技”,准备着崭露头角)。

冶山附近出土了不少汉初文物。按照《史记》记载,公元前202年,越王的后人无诸佐汉击楚有功,受封闽越王。很多学者相信,闽越王无诸在这里建造了福建第一座城池——冶城。这样算来,福州至今恰有2222年的建城史。

图源:菜菜

此后,这块福州城最深邃的地基,仿佛一枚钉子,穿透了两千多年的光阴: 无诸子孙据险犯汉,汉武帝强迁闽越人至江淮之间,冶城遂废;数百年后,废墟上矗立起汉人营造的“晋子城”,也就是被堪舆家看好的黄金地块。

此后古城不断长大,在这里修拓的唐罗城包住晋子城,并“甃(zhou)之砖石”,即以砖贴墙,要知道当时国都长安的城墙用的还是夯土;仅数年,“梁夹城”又刷新了纪录,越王山(屏山)、九仙山(于山)和 乌石山(乌山)一一被纳入城中;明清时,人口增加,城市的规划思想仍不外“扩张”二字,旧日的东、西二湖渐被收入城中……

图源:颜家蔚

岁月流过,福州的城市核心却仍矗立在原处。它经历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演化,包括古老的“子城” 、“罗城”等城市形态,且中心都没有发生位移。

图源: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

福州城为何如此坚定和自信?

其中暗含古人的“比德”自然审美观,对福州而言,体现在古城重要的“锚点”——三山。

图源:陈玲

孔子曰,仁者乐山,这即是比德;《史记》中记载黄帝善用土石金玉,帝德完被。早早诞生于先人思想中的山川审美意识,也指导了相土择城,按照春秋时《管子》的理论,“凡立国都,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广川之上”,福州首先满足的即是其“山”势。

| 山水定福州 |

下图可见福州主城区的山川形势,其所在的福州平原,四方围合,水网密布,被誉为“山水聚结”。因被周山包围之势,又称福州盆地,是古代营造城市的上选之地。

图源: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

可以说,福州一出生便是一座山城。“地迥不遮双眼阔,窗虚只许众峰窥”,清人纪晓岚任福建提学时,在冶山泉山宫题下此联。联中深意正在于“峰”。

图源:陈建国

在地理学上,福州盆地内部较为平坦,被亲切地称为福州平地,但它平得并不纯粹,分布着不少低丘。

图源:陈建国

地质上的断裂构造,把它塑造得宛如一块“棋盘”,上布十几座山丘,恰如盘中棋子, 只不过,有的山丘挺拔耸立,有的略可辨认,有的则已湮没,和街坊闾巷融为一体。福州谚云“三山藏,三山现,三山看不见”, 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,倒也给人寻寻觅觅的乐趣。

图源:杨丽斌

福州的别称甚至也叫“三山”,指“三山现”的主角屏山、于山与乌山,余者均为“三山”余脉,例如冶山即是屏山余脉。历史为福州城选择“三山”的定位,正合中国古代经久不衰的“一池三山”的理想模型。

图源:陈建国

“三山”是帝王之制:秦始皇求仙于蓬莱,并筑岛追求仙境;汉武帝开挖太液池,初创“三山”;隋炀帝西苑中有仙岛蓬莱;宋徽宗苑池中也有瀛洲、方丈;元明清的大内御苑、避暑行宫,一池三山都是标配……

三山不仅是海外仙岛的化身,还形成稳固的三角形,意味着江山坚不可摧;视觉上远近错落,恰到好处地维持着平衡;“三生万物”,三寓意多,余脉瓞瓞,余福绵绵。

图源:颜家蔚

一池三山的仙境中,还少不了一片浩瀚汪洋。在汉初冶城选址时,恰恰不缺一片海。古代的福州盆地就是一个大海湾。大约5000年前,有一群古人类住在今福州城区西北昙石山海边,留下了陶器、石器、贝丘和遗骨。周期性的大海侵之后,就是大海退,所谓沧海变桑田,对福州而言,就是海湾变盆地。

最早的福州城——冶城或晋子城,都坐落于屏山伸出的半岛上,当时的于山和乌山,还是海中两座岛礁。海退城进,闽国的城墙囊括了三山,但南门外还是一片汪洋,海舶可直抵城下……

图源:陈捷阳

福州城的山水骨架与城市轮廓,天然带着一丝仙气,更为福州成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“园林城市”奠定了基础。

图源:梁志斌

中国人的院落、城市大多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,这或许是“天圆地方”的观念使然。简洁的方形也最容易得到中国人所迷恋的“中”。福州城就有一条从历史延伸到今天的“中轴线”。

图源:梁志斌

中轴线起自屏山。登上屏山顶,整座福州城都在脚下,青山四合、大江横流,唯独望不见大海。实际上,闽江入海口位于巍峨的鼓山东侧,还有数十千米之遥。然而,建在屏山顶的高大建筑,却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,叫镇海楼。

图源:陈金标

明初,王恭在屏山建镇海楼,他会看到,盆地南部的海湾里,浮出了一片台江沙洲。清代,福州府城和台江连为一体,与南台岛上的烟台山隔江相望。镇海楼这个名字,太有纪念性了,纪念福州的城进海退。

大海让出的地方,人们大都会迫不及待地展开垦殖,图画良田。福州人却从中国传统堪舆学的角度看,看到了一处形势完备的宝地——群山环抱,藏风聚气;同时又通江达海,攻守兼备。最重要的是,它全部可以依照“中轴线”的秩序展开。

图源: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

天赋异禀,还需筹划得精心。中国南方山区的城市,地形崎岖,多因山就势,随意赋形,但福州城不肯苟且,而是效仿北方平原上的城市,辨方正位,体国经野,努力追求一种礼制秩序:福州最重要的建筑、街区和景观,都坐落在由北——八一七路、南——解放大桥构成的南北“中轴线”两侧,屏山、鼓楼、冶城、三坊七巷和朱紫坊、于山与乌山、南门、台江……一直跨江延伸到南台岛上的烟台山。

| 两塔定福州 |

福州市中心矗立着两座古塔一乌山乌塔与于山白塔,一西一东,黑白对峙,犹如守望着古城的双阙,构成富含历史文化韵味的独特景观。图中双塔被点亮,穿过画面中间的大街,即是福州老城的“中轴线”八一七路。

图源:朱庆福

福州鼓楼区的三坊七巷,是缀在中轴线上的珍珠。这片成于唐、完备于宋的传统士人居住区,也印证了福州这座古代城市的“宜居”。三坊七巷里文人、名人辈出,数不尽的高官显宦、博学鸿儒,让这座东南边陲城市成为中原文化的重镇,似乎都与这座城的“居中守正”息息相关。

图源:颜家蔚

END

图文来源于遇见福州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